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梦中幻游地狱、炼狱和天堂的经历,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弊端和丑恶,特别是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堕落,并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悟,对于意大利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,以及追求真理、追求“至善”的信心。
雅各·布克哈特 –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:一本嘗試之作
對故鄉痴心頌讚之餘, 另有一種本質完全不同、但任重道遠的國民義務: 就是將自己培養成有見識的人, 以追求真理與親近熱愛文化爲人生第一要務。
C.S.路易斯 – 被弃的意象: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文学入门
《被弃的意象》不只是一部通识类的学术著作,更是一部智慧之书,它记载了西方人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构想和谐的世界秩序、为自己的灵魂寻找精神依归的历程,也蕴含了作者关于宇宙、文学、人生、时代、思维方式的洞见和领悟。
查建英 – 八十年代訪談錄
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、脆弱却颇具特质、令人心动的年代。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,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,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,也评论分析现在,并且眺望臆想未来。
J.B.格里德 –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: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
在一个被毫无节制的和残忍的一次次革命震撼的世界中,温和、容忍、思想自由、个人自由,以及法律和理性的准则等等这些理想的命运到底是什么呢?!
阿尔贝·加缪 – 鼠疫
编写的初衷是不做遇事讳莫如深的人;是提供对鼠疫受害者有利的证词,使后世至少能记住那些人身受的暴行和不公正待遇;是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,在灾难中能学到什么,人的内心里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归比应该唾弃的东西多。
若泽·萨拉马戈 – 失明症漫记
应该承认,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点勇气的,仅有勇气还不够,还要有坚强的神经;而这里所讲的“勇气”与“神经”,又全都是在一个平常到几乎可笑的意义上而言的,这就是:还好,我没有失明,至少眼下还没有失明。
理查德•普雷斯顿 – 血疫:埃博拉的故事
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。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。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,开始发挥作用。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。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过程的第一步。
福柯 – 规训与惩罚:监狱的诞生
民众是如何被造就得能够接受惩罚权力,更简单地说,民众是如何被造就得能够容忍被惩罚?
劉紹華 –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: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
作者自言,原本「沒有寫歷史的志願」,但因眼見受訪的高齡麻風醫生逐漸凋零,而決心為這群恐被歷史遺忘的人振筆。她以數十位不同世代麻風醫生的集體生命史,來編織貫穿全書論述,人類學家當行本色展現無遺,並輔以豐富的歷史情懷與材料,為我們揭開那個至今仍壓在當代中國歷史底層的動盪時代,打開我們的情感通道,感受那一個個人、一個個不可被時代化約的曲折人生。
杨继绳 – 墓碑: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
从1958年至1962年期间,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饿死了三千六百万人。究竟这是一场天灾还是由「人祸」所造成的大灾荒呢?官方对此或含糊其词,或有意掩盖,竭力淡化这一历史事实。刘少奇当年曾对毛泽东说过:「饿死这么多人,历史上要写上你我的,人相食,要上书的。」可是,时至今日,在中国内地仍未能见到有一本纪录这一场大灾难的信史问世。
阿马蒂亚·森 – 贫困与饥荒
本书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.森的重要代表作。作者对产生饥荒的原因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讨。
梁实秋 – 雅舍谈吃
梁实秋笔下的“吃”,不只是舌尖上的味道,朴素的文字记录了那些温存的岁月,字里行间飘散的是人间烟火,旧时北平的那些味道,仿佛穿过时光,带着乡愁和忆旧。
詹姆斯·斯科特 – 反穀: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?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?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
作者認為,無論是農業或大規模定居本身都不會促成國家形成。本書推翻過去對國家與文明成形基本假設,提出野心統治才是今日城邦建立的原型。
王立铭 – 吃货的生物学修养:脂肪、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
食物空前丰富的工业社会,反而成了引发疾病的导火索。当人们真正了解了王立铭所著的《吃货的生物学修养》一书中讲述的这段历史和历史背后的故事,也一定可以从中获得科学方面的收获。
乔纳森·沃尔夫 –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:政治哲学
群体该如何组织,才能让其中的众人追求良善生活?权力、财富、自由、权利,怎样分配算是公平?遵循社群传统价值重要,还是自由发展个性重要?对待少数、弱势、外来群体,用什么方式才符合正义?
约翰·穆勒 – 论自由
《论自由》是十九世纪英国思想家穆勒(John Stuart Mill)最著名的代表作,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作品。它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论述,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,是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。
罗伯特·诺齐克 – 无政府、国家与乌托邦
本书是对当代政治哲学影响最大的外国伦理学名著,为当代自由主义的代表,属于极端自由主义。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,包括:自然状态理论,或如何自然地追溯出国家;超越最低限度的国家;乌托邦。
杜赞奇 – 文化、权力与国家:1900–1942年的华北农村
根据吉尓茨的定义,“内卷化”(involution)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,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。
爱德华·W·萨义德 – 知识分子论
知识分子为民喉舌,作为公理正义及弱势者/受迫害者的代表,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解;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也代表/再现自己的人格、学识与见地。